荥经县纪委监察局认真运用“四种形态”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为认真实践运用好“四种形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确保用铁的纪律保障脱贫攻坚计划顺利实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荥经县纪委监察局从划好“责任田”、打好“预防针”、绷紧“高压线”三个方面入手强化扶贫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了扶贫工作持续深入推进。
一是明确监督内容,划好“责任田”。制定印发《荥经县廉洁重建脱贫“双攻坚”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荥经县廉洁重建脱贫“双攻坚”监督检查工作要点》《关于加强脱贫攻坚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监督检查重点,重点对“六个精准”和脱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扶贫项目廉洁情况、党员干部在位不为情况、是否存在损害群众利益情况、“第一书记”履职情况及扶贫专项方案落实及精准扶贫工作建档情况等六个方面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真正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受益人。明确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发改经商局、县财政局及各乡镇党委政府等部门、单位在开展脱贫攻坚监督检查过程中的职责,划好“责任田”。定期召开监督检查工作会议,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针对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找问题,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促进职能部门提高监督水平,确保在监督检查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是经常警示提醒,打好“预防针”。认真实践好 “四种形态”,进一步强化纪检部门思想政治水准和把握政策的能力,实现惩处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经常教育提醒,划好道德高线和纪律红线,让党员干部心有戒尺、心存敬畏,打好干部职工遵纪守法“预防针”。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即“五个一批”部署,强化扶贫脱贫工作督促检查,对工作推进不力、存在问题整改不到位、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混乱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提醒。制定扶贫开发纪律制度规定,强化党员干部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行为约束,要求党员干部管好自己的嘴、手、腿,真正用心为扶贫工作出谋划策,一心一意开展扶贫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扶贫开发的受益人。制定印发《第一书记进村入户法治宣传手册》,对“第一书记”的组织管理、考核激励等进行规定,明确“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确保“第一书记”不逾越扶贫开发纪律“红线”,不踩踏扶贫开发纪律“雷池”。
三是强化问责处理,绷紧“高压线”。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对不听招呼,不受纪律约束,自由散漫的党员干部进行问责处理。凡涉及脱贫攻坚的违纪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坚决把纪律立起来、严起来。对滥用职权、吃拿卡要、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以权谋私等问题进行重点查处,强化震慑作用,绷紧扶贫纪律“高压线”。明确规定31个贫困村所在的乡镇纪委要把查处脱贫攻坚中的违纪问题作为纪律审查重点,要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集中查处一批案件。建立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制度,向社会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对脱贫攻坚领域发生重大腐败案件或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乡镇和部门,实行“一案双查”,即严肃查处违纪违规人员责任,又坚决追究相关领导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真正做到查处一起、教育一片、整治一方的作用,确保用铁的纪律保障脱贫攻坚战略的顺利实施。2015年以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六合乡富林村、五宪乡坪阳村、附城乡南村坝村、烈士乡课子村、荥河乡红星村基层党员干部违规参与插手扶贫工程建设案件8件19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人。
通过认真运用“四种形态”,进一步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规范了党员干部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现了惩处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营造了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